搜索

第五届杨凌小麦文化节聚焦"七宝"话丰收

头像
2020-06-08 10:03 / 190浏览 / ©中国食品报网
关注

本报讯  6月5日,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是北方地区收割小麦的时节,陕西关中大地,金色的麦浪滚滚,到处是丰收的景象。第五届杨凌小麦文化节在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小麦基地举办,传承后稷精神、弘扬小麦文化,做强小麦产业。

第五届杨凌小麦文化节开幕现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视频寄语第五届杨凌小麦文化节。他表示,杨凌小麦文化节的举办为小麦产、学、研的融合,小麦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构建了一个交流平台。

“通过举办杨凌小麦文化节,展示杨凌小麦产业科技的最新成果,展示这些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应用的情况,弘扬我国小麦文化,这对于我国小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健康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科学技术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视频寄语第五届小麦文化节。

小麦文化节举办地是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小麦基地,这里展示种植了213个小麦新品种和对照品种。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和乡村发展局调研员肖永贤在致辞中说,小麦文化节的举办,为继续深化杨凌种业硅谷建设,扩大杨凌农科的影响力,提升服务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助推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金色的麦田中,学生记者与农民共同劳动,一片繁忙和谐的景象。“手要往上抓,腿要往后站,麦子要抓紧,把镰刀斜着拿,对准麦秆用劲往后拉,小心别割到自己。”农民手把手地教着,学生记者们认真的学着,开始动作还有些生疏,慢慢地,动作开始熟练起来。短短半个小时,收割好的麦子就装满了三辆架子车,学生记者们通力合作,有的推有的拉,将满车的麦子拉到空地铺开晾晒。

经过打场,麦粒脱壳而出,学生记者和农民们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参与磨镰、割麦、拾麦穗、运麦、摊场、碾场、翻场、起场、扬场、装粮等环节的劳动后,大家分别得到了一张张“粮票”,用其换来西瓜,大家共同分享,吃着自己的劳动所得,杨陵区第四初级中学八年级四班学生李梦凡说:“我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学生记者们表示,参与此次活动,学习到了校园中学不到的知识,体会到了农业生产的辛苦,虽然割麦子很累,但是日后有类似的活动,他们还会积极参与。

本次小麦文化节,举行了传统的割麦活动、新品种小麦的推介、小麦深加工延伸产业——杨凌蘸水面标准的发布、杨凌蘸水面征文大赛颁奖仪式;同时,还让各界人士体验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小麦收割、碾打等活动。

杨凌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杨凌从事小麦育种31年的李振声院士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涌现出了王辉、赵瑜、吉万全等一批小麦育种科学家;今年杨凌又有7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审,主要育种人齐聚杨凌小麦文化节现场,带着刚通过国审的成果,为大家讲述了这些宝贝的培育过程、介绍了这些宝贝的种植特点、以及适合做面还是烘焙的用途。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吉万全告诉记者,今年国家又通过审定了106个品种,其中就有7个小麦品种来自杨凌,这极大的鼓舞了杨凌从事小麦品种培育的科研人员,也让他们更加有动力有信心,中国人的饭碗将会牢牢的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装自己的粮食。(王京臣)

作者:佚名

本站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昊图食品网之意见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