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贫困 - 搜索结果
驻村干部点子多 带领致富路子广
本报记者 张少华 通讯员 孟晴晴去年4月,山东省潍坊市委组织部机关党总支专职副书记王西刚接受组织委派,担任山东省昌乐县乔官镇邵家庄村第一书记,他迅速进入“角色”,在做好服务工作基础上,带领群众改善果树
扎根基层已四载 扶贫济困献真情
本报记者 张少华 通讯员 刘雯山东省昌乐县乔官镇扶贫办主任刘雯扎根扶贫一线,一干就是4年,她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呕心沥血的付出,换来了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记者日前对刘雯进行了专访,听她讲述一个个在扶贫一
绿了青山,红了日子——秦巴山区群众绘出小康“调色板”
新华社记者 巍巍秦巴,葱郁连天。盛夏时节,走进陕南秦巴山乡,黑色小木耳成为脱贫大产业,小小“金”蚕吐出美丽新生活,绿色茶山上“摘”下小楼小车……苍翠底色中,山区群众绘出多彩的小康“调色板”。黑色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绿了青山,红了日子——秦巴山区群众绘出小康“调色板”
新华社记者李浩、陈晨巍巍秦巴,葱郁连天。盛夏时节,走进陕南秦巴山乡,黑色小木耳成为脱贫大产业,小小“金”蚕吐出美丽新生活,绿色茶山上“摘”下小楼小车……苍翠底色中,山区群众绘出多彩的小康“调色板”。黑
“靠山吃山”的新路径——探寻大瑶山的“幸福密码”
新华社记者北回归线附近,2000多平方公里的大瑶山绵延耸立,数万瑶族群众世代聚居于此,与群山昼夜守望,与贫困不懈抗争。时光荏苒,如今的大瑶山,一幅多彩的幸福画卷徐徐展开:从闭塞落后到四通八达,从过度索
绿叶对根的情谊情系桑梓带领家乡走上致富路的喻金文
自古“无湘不成军,天下湘军出湘乡”,湘乡曾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湖南湘乡是伟人故里、湘军故里、茶叶之乡。湘乡种茶历史悠久,是湖南主要产茶区之一,湘乡茶叶产业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优势,进一
雪域高原:感受奔小康时代足音
牧场如茵、青稞累累、草丰羊肥……8月的雪域高原,分外迷人。在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定日县克玛乡帮布村,42岁的贫困户贡嘎拿到了第二次分红1200元。去年,他把家里的100多只绵羊入股到村合作社后,外出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内蒙古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种出新希望 绣出好生活
本报记者吴勇李林宝张枨7月是李子成熟的季节,沉甸甸的李子挂满枝头。“这个园子一年能收入一万多元。”树荫下,一头汗水的胡满良告诉记者。胡满良曾经是贫困户。他今年72岁,是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扎如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山西平顺中药材产业带动3.5万贫困人口增收大山深处,脱贫有良方
车行太行山区,深沟绝壁起伏,让人心生“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之喟叹。行进山间,满眼尽绿,又让人深感盎然之生机。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就坐落在太行山脉南段。“这里是典型的干石山区,山多地少并且地力较差,种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 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总书记的话暖了扶贫干部心(总书记勉励我奋战一线——听第一书记讲述扶贫故事)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拥有两项“贵州之最”:坐落在贵州最高峰韭菜坪半山腰,平均海拔超过2400米,是贵州海拔最高的村;第一书记杨波2010年担任驻村干部,今年已是第十一个年头,是全省驻村时
乌蒙“同心”战贫困
新华社记者7月的乌蒙山深处,1000余亩黄蜀葵开得正艳。在这片曾经习惯种植玉米的土地上,一朵朵迎风摇曳的黄花正在改变当地群众的生活。这里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玉龙坝镇平寨社区的黄蜀葵基地。中药产业“落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乌蒙“同心”战贫困
工人在位于贵州威宁经济开发区的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包装金针菇(2019年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7月的乌蒙山深处,1000余亩黄蜀葵开得正艳。在这片曾经习惯种植玉米的土地上,一
红色圣地的“初心答卷”——革命老区遵义肝胆相照写征程
新华社记者长征途中,红军进入贵州,发现这里的穷人被称为“干人”,因为“他们所有的一切完全被反动派榨干了”。“要让‘干人’过上好日子!”……在革命老区贵州遵义农村的一些老建筑上,这样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见。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新华时评:群众笑脸是最好的扶贫成绩单
新华社记者向定杰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有一个“红色之家”农家乐,院门左侧有一面“笑脸墙”,上面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揭示了当地百姓近年来由穷到富的蝶变。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院门旁的“笑脸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红色圣地的“初心答卷”——革命老区遵义肝胆相照写征程
长征途中,红军进入贵州,发现这里的穷人被称为“干人”,因为“他们所有的一切完全被反动派榨干了”。“要让‘干人’过上好日子!”……在革命老区贵州遵义农村的一些老建筑上,这样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见。岁月如梭,
摆摆幸福乡村的新鲜事儿
新华社记者让村民喜洋洋的“喜羊羊”是什么?光种粮也能增收奔小康?北大清华的“学霸”来小山村干啥?记者近日行走在巴山蜀水间,乡村里的新鲜事儿一串串,改革的春风、人才的注入、创新的驱动,让乡村振兴的“一池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四川巴中产业扶贫促增收迈开大步奔小康
本报记者彭国华赵渊杰张文“我再算算看。”正在田间查看茭白长势的岳清泉,点开手机里的计算器。去年刚脱贫,今年收入就能超过20万元?成本开支、收入毛利,反复算了几遍,他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说20万元还
奋斗绘就"新天府"——川蜀大地干群"战贫"轨迹扫描
新华社记者在世人眼中,千年都江堰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其实,在都江堰滋养着的成都平原之外,四川还有广袤的高原地区、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大连片贫困地区,千百年来与贫困抗争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从贫困户到养殖能手,海南省文昌市龙楼村朱兴旺——脱贫不返贫 要靠志和勤
在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46岁的龙楼村村民朱兴旺小有名气。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时,朱兴旺家给村里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穷”。一栋破旧砖瓦房,屋顶漏着好几处,每当台风袭来,“屋外下大雨,屋里下中雨”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幸福乡村引“客”归
盛夏的烈日炙烤着柑橘园。32岁的新型职业农民刘沈厅正用他自己研制的滴灌系统,为柑橘树“补水”。这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不仅是一位种着130亩柑橘的果农,还是有着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历的返乡创业者
重新搜索